English

经典的魅力

1999-07-15 来源:光明日报 叶廷芳 我有话说

解放军艺术学院戏剧系的一群编外学生就要毕业了!为了检验一下三年来的学习成绩,他们得排一个戏,作为献给母校的告别礼。在老师王敏教授的支持下,他们选了当代瑞士戏剧大师迪伦马特的代表作《老妇还乡》。这出诞生于50年代的名剧,几十年来一直享誉世界。80年代初,实力强大的北京人艺把它搬上舞台,反响强烈。如今这些初出茅庐的年轻人一上来就啃这样的经典,作为练习未尝不可,但有没有观众,就很难说了。

但看演出时,首先使我惊讶的是观众席挤得水泄不通!尤其出乎意料的是,开演后场上始终鸦雀无声,没有一个人中途退场。应该说,这出戏的国内外舞台演出和影、视录像,我已经领教了五、六遍,但这次观看仍有新鲜感。真没有想到,只是偶尔一显身手的导演和缺乏表演经验的演员们,对这出充满现实主义精神却是非写实主义审美特征的戏把握得这么接近,对人物的精神情状表现得这么生动。值得一提的是饰演男主角伊尔的演员,据说他以前没有正式演过戏,但他担任这个角色相当到位。这是不容易的。这个人物形象前后反差很大。在第一、二幕,他是个有过失的、猥琐的、令人厌弃的形象。经过复仇者策划的一番死亡威胁后,精神开始升华,决心用自己的死来赎回自己的罪过。从此他的形象反负为正了,所以从第三幕起,他从容、沉着,甚至“具有一种庄严的气派”。这两种形象及其变化过程,演员的表演是到位的。

虽有前例可循,但导演却没有步人后尘。在对剧本的诠释和舞台的二度创作上,她都有自己的构思,尽可能增加表演成分是她的追求之一。为此,好几个场面她采用舞蹈形式表现客观环境的视觉形象和节奏,增加了舞台的可看性。其次在对主要人物悲剧处境的表现上,演出中用了象征性的衬托手法,使之鲜明化。例如当伊尔处于四处突围而不得,死亡向他步步紧逼的时候,导演用了默默地呈献花圈的手法,那一轮一轮花圈的累积,意味着一记一记丧钟的敲响,对表现人物走投无路的绝望心理收到强烈的效果。这是对迪伦马特善用的“围猎式”的精神围攻法的一种恰到好处的表现。再一点是导演尊重原作的精神,某些场合用演员做道具(这一点有时被有的导演所忽略),例如树林用人的手臂的摇动来表现,这不仅取得表演的写意性效果,而且增添了童话情趣,等等。诸如此类的舞台处理反映了导演对迪伦马特的艺术特点有较好的领悟和把握。迪氏的艺术是一种“悲喜剧”艺术,这也是一种“黑色幽默”,它在迪氏那里是“用喜剧的方式表现悲剧人物”,以取得“含泪的笑”的效果。因此舞台切忌冷冷清清,相反,要搞得热热闹闹,搞得滑稽可笑,以与人物的悲剧处境形成反差。因此需要运用一点“悖谬”法则和一种“怪诞”技巧(可惜这一点此次演出注意得不够)。

《老》剧的演出之所以能抓住观众,除了上述导表演的因素外,当然不能忽视剧本本身的魅力。这魅力首先在于其现实主义(注意:不是美学上的写实主义)的深刻性和普遍性。这就是说,五六十年代欧洲人在“经济复兴”中所经历过的,我们则正在经历着。——经历什么呢?经历金钱势力血淋淋地四处肆虐,经历经济上升而道德下降这一悖谬性的现象!

此外,《老》剧在艺术上也是别具特色的。作者在剧中糅合了古今多种艺术因素,包括古希腊悲剧的某些音响,甚至被称为“现代古典剧”。故读者或观众可以从剧中获得丰富而新颖的审美信息和浓郁的审美情趣,仿佛品尝一种从几十年的泡菜缸里腌出来的四川泡菜,味浓而鲜美,军艺师生选择这个剧作为教学训练是极有眼光的。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